《浙江农业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浙江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浙江农业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差异化是相对于趋同化、同质化而言。差异化发展是企业应对竞争的一种方法 和手段。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战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农业差异化发展是通过提供特色化农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规避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寻求新的空间,促进农业发展的行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产业形态、要素禀赋、消费需求、市场营销、历史人文等方面。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立足自身资源特色,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胆创新经营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升生产能力,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农业的地域分工来看,地域间资源差异性越大,农产品互补性越强,越有利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浙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多宜性的气候环境、多种类的生物资源,适宜不同作物生产,使得农业差异化发展具有广泛的领域和潜力。 丰富的种质资源。浙江省种质资源丰富、名特优品种繁多、生产门类齐全,是农业综合高产区域。据调查,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6.5万份左右,主要包括水稻、蔬菜、大小麦、食用菌、茶叶、桑树等。同时,浙江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其中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的有15个,占全国猪、牛、羊、禽地方品种总量的8.9%,列入《浙江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畜禽品种34个。尤其是别具地方特色的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等品种丰富。 坚实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大力挖掘品种资源优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改变了产业结构雷同的状况,区域产品特色优势不断显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全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630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000多家,带动了1/3以上农户发展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这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应用科技、创建品牌的水平较高,对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组织力和带动力较强。 雄厚的技术支撑。浙江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引进、育成、审(认)定了一批粮食、畜禽、蔬菜、瓜果新品种,探索了一批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农作制度和模式,并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通过多年的探索,逐步走出一条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源头,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场等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子,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勤劳的创业主体。悠久的农业文明史蕴育了一批又一批勤劳质朴的浙江农民,打造了一支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浙江农民勤劳肯干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使得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生产经营的新技术、市场拓展的新方法等容易被接受和运用。 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多,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长,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需要高度关注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从产业链的各环节寻求差异发展的路径。 区域定位差异化。发展定位起着引擎作用,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差异化定位,势必形成差异化策略。浙江省地形地貌类别多样,经济格局、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其区域发展定位也各有差异。从目前的现实出发,在高效生态农业目标引领下,城郊、平原和山区可以分别定位都市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等形态。另外,产业特色和自然景观优异的区域可适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可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等,以充分体现自身个性,避免同类型、同产业的过度竞争。 产品类型差异化。浙江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产品生产总的应当瞄准高端市场、高消费群体,发展优质、安全的精品,以实现高效目的。当然,不管哪类市场、哪个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总会有所差别,应当分类开发适应于不同群体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需求,赢得市场主动权。 生产时间差异化。积极运用现代种养和设施化生产技术,推广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发展反季节生产;运用农产品加工技术,深化加工业发展;运用保鲜、贮藏技术,提前或延后农产品上市和销售时间。山区可利用光温资源,适当推迟播种,开发迟熟的蔬菜、瓜果等产品;平原丘陵地区可通过设施大棚,开展反季节的淡季产品。通过打时间差,变生产旺季销售为生产淡季销售或消费旺季销售,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消费市场差异化。根据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等差异,合理划分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消费群;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选择产品销售市场,从而将农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瞄准目标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产品, 弥补市场的空当,以增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营销渠道差异化。主要包括有形渠道差异化和无形渠道的差异化。有形的渠道应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产地和销地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设立农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展销店等网点,采取直销、配送等多种方式销售,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无形的渠道应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和网络设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进行网上洽谈、贸易、订货,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促销效率。 加工包装差异化。针对农产品的特性,推进分类分级包装,形成不同规格、重量和包装形象。结合不同消费层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精细加工和深度加工,形成类别丰富的加工和品牌产品。同时,重视包装物的设计,既反映产品特色,又体现实用、实惠和宣传效果。 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措施 差异化发展的主旨是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关键是产品的特色和营销方式的多样化。为此,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要素集聚力。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产业基础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以比较优势为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一是城郊都市型农业,以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郊区为培育重点。利用城市的辐射功能和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等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努力建设成为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功能完善的都市型农业区,为城市及居民提供菜篮子产品、绿化美化产品和旅游休闲产品。二是平原外向型农业,以环杭州湾和浙东沿海地区为培育重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及加工业,努力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加速农业发展国际化。三是山区生态型农业,以金衢丽地区为培育重点。立足丘陵山区植被、大气、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蔬菜、水果、畜禽、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推广立体种养和反季节生产,努力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农产品供应和居民消费的特点,找准自己特色,做到以特制胜。一是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品。浙江省食用菌、茶叶等产业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高,突出规模化、外向化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实现提质增效。对产品特色明显,与国际和周边省份比较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猪禽羊肉、中药材等,按照不同层次消费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对独特产品如杨梅、四季柚等,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继续扩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和产业档次。二是做优做美创意产业。把创意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研发设计创意产品,推动产品外观、包装、组合、品牌的创意设计,推动农业自然景观、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创意开发,产生更高价值。三是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加工企业引进和研发先进加工技术、工艺、设备,大力开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生产推动力。通过采用先进设施,为农业生产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提供最佳环境条件,实现农产品上市的季节差和时间差,缓解和防止市场竞争压力。大力发展设施化生产。积极推广大棚设施、温控设施、智能化设施以及肥水管理设施,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实行反季节、错时生产,提早或推迟采收期,实现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转变。推广应用冷藏保鲜技术设备。通过冷藏保鲜延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期,错开上市季节,变大路货为稀缺品。推广应用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采取各种产后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保持农产品鲜活性、营养性和安全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坚持把种子种苗产业培育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先导措施,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大投资扶持力度,促进种子种苗产业的现代化。加强优质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航天技术选育新品种;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发适应本地资源以及本企业技术特点的新品种;加快国内外优质良种,尤其是名、特、优、新、稀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加强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地方特色品种改良。加强新品种选育展示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原良种繁育场。加快推进统一育供秧,建设一批工厂化育秧中心,广泛运用细胞技术,培育组培秧苗,提高育供秧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育繁推机制。鼓励科研育种单位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开发新品种,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育种机构或与科研单位组团开发,引导育种人员参与种子产业化经营。创建一批科技示范园,吸引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入驻,促进种子研发、推广、繁育相结合。 积极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市场牵引力。在作充分市场调研和准确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辅之以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法来拓展销售空间,引导消费,扩大销量。一是科学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销售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集中力量发展富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或完善生产技术,或改进包装加工,确保在市场细分中的领先地位。二是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探索各种现代交易方式,建立跨区域的销售服务网络,引导优质、品牌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适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农民购销队伍和民间流通组织的作用,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产品营销。三是广泛开展宣传推介。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活动,宣传产品特色和市场信息,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认可度和占有率。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影响力。农业差异化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一是提升产品质量,夯实品牌基础。以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应用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构建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夯实品牌产品的质量基础。二是整合品牌资源,形成区域品牌。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的理念,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品牌和服务为纽带,联系周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保护品牌资源,打造诚信品牌。做好品牌农产品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坚持扶优与打假相结合,加大对假冒农产品品牌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名牌专用权保护活动,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形成对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协作保护网络。定期对区域品牌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差异化是相对于趋同化、同质化而言。差异化发展是企业应对竞争的一种方法 和手段。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战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差异化发展是通过提供特色化农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规避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寻求新的空间,促进农业发展的行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产业形态、要素禀赋、消费需求、市场营销、历史人文等方面。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立足自身资源特色,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胆创新经营机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升生产能力,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实力显著提升,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农业的地域分工来看,地域间资源差异性越大,农产品互补性越强,越有利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浙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多宜性的气候环境、多种类的生物资源,适宜不同作物生产,使得农业差异化发展具有广泛的领域和潜力。丰富的种质资源。浙江省种质资源丰富、名特优品种繁多、生产门类齐全,是农业综合高产区域。据调查,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6.5万份左右,主要包括水稻、蔬菜、大小麦、食用菌、茶叶、桑树等。同时,浙江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其中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的有15个,占全国猪、牛、羊、禽地方品种总量的8.9%,列入《浙江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畜禽品种34个。尤其是别具地方特色的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等品种丰富。坚实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大力挖掘品种资源优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改变了产业结构雷同的状况,区域产品特色优势不断显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全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630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000多家,带动了1/3以上农户发展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这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应用科技、创建品牌的水平较高,对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组织力和带动力较强。雄厚的技术支撑。浙江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科研力量比较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引进、育成、审(认)定了一批粮食、畜禽、蔬菜、瓜果新品种,探索了一批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农作制度和模式,并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通过多年的探索,逐步走出一条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源头,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场等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子,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勤劳的创业主体。悠久的农业文明史蕴育了一批又一批勤劳质朴的浙江农民,打造了一支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浙江农民勤劳肯干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使得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生产经营的新技术、市场拓展的新方法等容易被接受和运用。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多,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长,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需要高度关注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从产业链的各环节寻求差异发展的路径。区域定位差异化。发展定位起着引擎作用,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差异化定位,势必形成差异化策略。浙江省地形地貌类别多样,经济格局、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其区域发展定位也各有差异。从目前的现实出发,在高效生态农业目标引领下,城郊、平原和山区可以分别定位都市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等形态。另外,产业特色和自然景观优异的区域可适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可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等,以充分体现自身个性,避免同类型、同产业的过度竞争。产品类型差异化。浙江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产品生产总的应当瞄准高端市场、高消费群体,发展优质、安全的精品,以实现高效目的。当然,不管哪类市场、哪个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总会有所差别,应当分类开发适应于不同群体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需求,赢得市场主动权。生产时间差异化。积极运用现代种养和设施化生产技术,推广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发展反季节生产;运用农产品加工技术,深化加工业发展;运用保鲜、贮藏技术,提前或延后农产品上市和销售时间。山区可利用光温资源,适当推迟播种,开发迟熟的蔬菜、瓜果等产品;平原丘陵地区可通过设施大棚,开展反季节的淡季产品。通过打时间差,变生产旺季销售为生产淡季销售或消费旺季销售,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消费市场差异化。根据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等差异,合理划分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消费群;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选择产品销售市场,从而将农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瞄准目标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产品, 弥补市场的空当,以增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销渠道差异化。主要包括有形渠道差异化和无形渠道的差异化。有形的渠道应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产地和销地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设立农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展销店等网点,采取直销、配送等多种方式销售,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无形的渠道应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和网络设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网上市场,进行网上洽谈、贸易、订货,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促销效率。加工包装差异化。针对农产品的特性,推进分类分级包装,形成不同规格、重量和包装形象。结合不同消费层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精细加工和深度加工,形成类别丰富的加工和品牌产品。同时,重视包装物的设计,既反映产品特色,又体现实用、实惠和宣传效果。实施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措施差异化发展的主旨是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关键是产品的特色和营销方式的多样化。为此,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要素集聚力。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产业基础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以比较优势为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一是城郊都市型农业,以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郊区为培育重点。利用城市的辐射功能和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等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努力建设成为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功能完善的都市型农业区,为城市及居民提供菜篮子产品、绿化美化产品和旅游休闲产品。二是平原外向型农业,以环杭州湾和浙东沿海地区为培育重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及加工业,努力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加速农业发展国际化。三是山区生态型农业,以金衢丽地区为培育重点。立足丘陵山区植被、大气、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蔬菜、水果、畜禽、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推广立体种养和反季节生产,努力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农产品供应和居民消费的特点,找准自己特色,做到以特制胜。一是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品。浙江省食用菌、茶叶等产业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高,突出规模化、外向化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实现提质增效。对产品特色明显,与国际和周边省份比较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猪禽羊肉、中药材等,按照不同层次消费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对独特产品如杨梅、四季柚等,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继续扩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和产业档次。二是做优做美创意产业。把创意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研发设计创意产品,推动产品外观、包装、组合、品牌的创意设计,推动农业自然景观、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创意开发,产生更高价值。三是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加工企业引进和研发先进加工技术、工艺、设备,大力开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改善农业设施装备,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生产推动力。通过采用先进设施,为农业生产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提供最佳环境条件,实现农产品上市的季节差和时间差,缓解和防止市场竞争压力。大力发展设施化生产。积极推广大棚设施、温控设施、智能化设施以及肥水管理设施,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实行反季节、错时生产,提早或推迟采收期,实现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转变。推广应用冷藏保鲜技术设备。通过冷藏保鲜延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期,错开上市季节,变大路货为稀缺品。推广应用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采取各种产后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保持农产品鲜活性、营养性和安全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坚持把种子种苗产业培育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先导措施,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大投资扶持力度,促进种子种苗产业的现代化。加强优质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航天技术选育新品种;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发适应本地资源以及本企业技术特点的新品种;加快国内外优质良种,尤其是名、特、优、新、稀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加强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地方特色品种改良。加强新品种选育展示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原良种繁育场。加快推进统一育供秧,建设一批工厂化育秧中心,广泛运用细胞技术,培育组培秧苗,提高育供秧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育繁推机制。鼓励科研育种单位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开发新品种,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育种机构或与科研单位组团开发,引导育种人员参与种子产业化经营。创建一批科技示范园,吸引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入驻,促进种子研发、推广、繁育相结合。积极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市场牵引力。在作充分市场调研和准确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辅之以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法来拓展销售空间,引导消费,扩大销量。一是科学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销售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集中力量发展富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或完善生产技术,或改进包装加工,确保在市场细分中的领先地位。二是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探索各种现代交易方式,建立跨区域的销售服务网络,引导优质、品牌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适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农民购销队伍和民间流通组织的作用,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产品营销。三是广泛开展宣传推介。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活动,宣传产品特色和市场信息,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认可度和占有率。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农业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影响力。农业差异化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一是提升产品质量,夯实品牌基础。以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应用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构建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夯实品牌产品的质量基础。二是整合品牌资源,形成区域品牌。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的理念,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品牌和服务为纽带,联系周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保护品牌资源,打造诚信品牌。做好品牌农产品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坚持扶优与打假相结合,加大对假冒农产品品牌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名牌专用权保护活动,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形成对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协作保护网络。定期对区域品牌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文章来源:浙江农业学报 网址: http://zjn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3028.shtml


上一篇: 打拼前十年 考验后十年 才见浙江真正功夫
下一篇: 地质学论文_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浙江农业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